Books/文化

何为良好生活

颐光 2017. 5. 30. 01:50

何为良好生活에 대한 이미지 검색결과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该书从伦理学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阐释。比如,在社会伦理的视域下,医学伦理是一个热点。作者在第四章“实践中的目的”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来,医生行医是手段,目的是治病救人,造就最广义的健康。在艺术界有“为艺术而艺术”的说法,而医学界似乎没有“为行医而行医”的论断。可是有的医疗机构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背离了医疗之目的,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的现象多有发生,很多患者为了治病,常常掏更多的冤枉钱、血汗钱。医学伦理不仅直指医学界的良知,更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人们的普遍利益。陈嘉映写道:“治病当然是个技术活儿,但行医不仅要靠医术,同样要靠医德。”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读过几本书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其中有些,我有自己的体会、思考,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有些,前人好像讲得不太对不太好,我尝试讲得更好些。也许没做到——我一直对自己期望不高,更希望的倒是有几个读者能与作者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1]

  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这个“纯粹”或“纯洁”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1] 

作者简介

  陈嘉映,1952年生,曾先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从感觉开始》《无法还原的象》《哲学·科学·常识》《说理》《价值的理由》《简明语言哲学》等;译有《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感觉与可感物》等。

图书评价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种未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人忽略了这个,乃至在人生的道路走向上迷失,离出发的路渐行渐远。

  由陈嘉映所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一书,围绕“我究竟该怎样生活”这个核心命题,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针对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展开探讨。全书共分八章,主要从伦理、伦理学、价值、实践、知行关系、道德等问题作为切入点,阐释他对伦理学与生活的理解。“我究竟该怎样生活”这个命题,不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难题,也是贯穿人一生的焦点。他写道:“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对于伦理、伦理学、道德等词语,人们并不陌生,然而深究起来,可能就语焉不详。在探究“我究竟该怎样生活”时,有必要对这些概念进行学理上的辨析。该书在第一章“伦理与伦理学”中,作者从古今中外学者的论述中,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进行了论述。陈嘉映指出:“伦理学不是自然科学,也无法被自然科学化。”确实,伦理与道德皆指涉某种规范系统,伦理偏重于社会的层面,道德则偏重于个人的层面。

  该书从伦理学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阐释。比如,在社会伦理的视域下,医学伦理是一个热点。作者在第四章“实践中的目的”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来,医生行医是手段,目的是治病救人,造就最广义的健康。在艺术界有“为艺术而艺术”的说法,而医学界似乎没有“为行医而行医”的论断。可是有的医疗机构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背离了医疗之目的,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的现象多有发生,很多患者为了治病,常常掏更多的冤枉钱、血汗钱。医学伦理不仅直指医学界的良知,更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人们的普遍利益。陈嘉映写道:“治病当然是个技术活儿,但行医不仅要靠医术,同样要靠医德。”

  对于“何为良好生活”,他写道:“良好生活首先从品性、识见、有所作为着眼来看待生活。”他理解的有所作为,和人生的成功并没有多大关联。现在习惯于把有所作为的人统称为成功人士,其实,成功人士和不成功人士一样,有的过着良好生活,有的品格低下、灵魂干瘪。成功只会让优秀的人变得更加坚毅、从容、大度。而那些在浊世钻营得了官位得了钱财的人,得意张狂、浅薄低俗,这与良好生活无关。书中讲到,总体上来讲,若要过上有尊严的良好生活,提升知识修养是前提,对人生和社会要有通透的理解。更为关键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善于运用知识,时常反思言行,追随天性的步伐,努力做到“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Books > 文化'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苏东坡传  (0) 2017.05.30
西藏生死书  (0) 2017.05.30
文明之光  (0) 2017.05.30
圣经有史实依据吗?中国祖先的证词  (0) 2017.05.29
民国名人最经典十大名句,原来我们一直被他们影响着   (0) 2017.05.29